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党建动态 理论学习 党史纵览 组织建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信息来源:党的文献发布时间:2021-09-26浏览次数:4111责任编辑:王松

今年 7月 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大会上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 2021年版,第 2页。)千年梦想,百年奋斗,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憧憬变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关键一步,这是中国共产党如期兑现庄严承诺,向人民、向历史交出的一份优异答卷,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的进军号令。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和历史意义,满怀信心地继续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国共产党奋斗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中,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表达了中国百姓千百年来对宽裕殷实、衣食无忧的生活状态的美好追求与向往。但在漫长的充满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封建社会,小康生活对于绝大多数老百姓来说,只能是求而不得的梦想。“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 2页。),百姓渴望的小康生活成为遥不可及的奢望。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 3页。)。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斗争才有了主心骨,千百年来中国人民过上小康生活的憧憬才一步步变为现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决定了人民对实现小康生活的梦想,与党的奋斗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小康社会目标,作为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形象表达,深深地融入党的百年奋斗历程。100年来,为实现自己的初心使命,为实现中国人民对小康生活的美好憧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如期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国人民的小康梦。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小康梦想和民族复兴的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使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 4页。)从此,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民的小康梦想,才有了前提和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不懈奋斗,先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战胜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颠覆破坏和武装挑衅”,“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 5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为实现小康目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积累、制度保证和物质基础。

1978年 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战胜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 5-6页。)正是在这一历史时期,我们党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概念和具体目标,并根据时代条件的变化在新的实践中不断进行丰富发展。1979年 12月 6日,邓小平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用“小康”这个概念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中国 20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此后,党的十二大到十七大,都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一代接着一代干、一步接着一步走,小康社会的梦想离现实越来越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依规治党、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 6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赋予“小康”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参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 78-81页。)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全党全国人民勠力同心,砥砺奋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1万美元。当前,现行标准下 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全部脱贫,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夙愿。全面小康终于梦想成真。正如习近平 2021年 7月 6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的:“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的初心。今天,中国已经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人民日报》2021年 7月 7日。)

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我们党 100年来是如何带领人民为实现小康梦想和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100年来,党始终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一以贯之、接续奋斗,每一个新目标、新任务的提出,都照亮了我们的奋斗之路。自改革开放之初提出小康目标以来,党始终科学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断赋予小康目标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从解决温饱不足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朝着既定的目标奋勇前进,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长期目标与阶段性奋斗目标相统一,始终坚持把雄心壮志与脚踏实地工作相结合,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充分调动起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磅礴力量,最终使中国人民千百年的小康梦想如期实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也标志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在中国共产党奋斗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不屈不挠、长期奋斗的果实,更是启航新征程、扬帆再出发的号角,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党必将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奋进。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如何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需要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共同努力解决的重大问题。科学把握我国现代化建设长期性与发展阶段性的辩证关系,科学划分发展阶段,始终做到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我们党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条重要经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中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在新中国 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对于国家的未来发展有着深刻影响。

要把中国从一个生产力落后、人口众多的大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人民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了艰辛探索。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施,新中国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从这时起“准备以二十年时间完成中国的工业化”(《毛泽东文集》第 6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 207页。)。1953年 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向全党转发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提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可以促进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就可以建立和巩固现代化的国防。”(《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 704页。)这是目前看到的我们党较早把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国防现代化的概念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提出来。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132页。)这是党的领导人对“四个现代化”概念所作的最早的表述。1956年 1月,毛泽东提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毛泽东文集》第 7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 2页。)他曾设想:“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毛泽东文集》第 7卷,第 156页。)1959年底,毛泽东对“四个现代化”目标作出完整表述。他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其中“科学文化现代化”不久即改为“科学技术现化化”。1964年 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郑重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即“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党中央还确定了分两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即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周恩来选集》下卷,第 439页。)。从此,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以“四个现代化”的形式清晰地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经过 30年艰辛探索和艰苦努力,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巨大进步和巨大成就,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迈出了坚实步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9年 12月6日,邓小平在同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谈话中说:“四个现代化这个目标是毛主席、周总理在世时确定的。所谓四个现代化,就是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不但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也要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能够恢复符合自己情况的地位,对人类作出比较多一点的贡献。”“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邓小平文选》第 2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第 237页。)1980年 1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讲话强调:“从八十年代的第一年开始,就必须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邓小平文选》第 2卷,第 241页。)邓小平明确使用“小康”来确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支持。这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着眼于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是一个实事求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是一个便于与世界各国作比较、动态的开放的目标,对我们党科学制定和完善现代化建设目标,具有开创性意义。1982年 9月 1日,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从这时起,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部署。党的十二大确定了分两步走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的战略目标,即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十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1987年 4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总书记、政府副首相格拉时,明确提出“三步走”现代化战略设想。这个跨世纪的战略设想几个月后在党的十三大上得到确认。党的十三大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 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 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参见《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 16页。)“三步走”发展战略正确反映了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进程,既是一个体现党和人民雄心壮志的宏伟目标,也是一个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四大提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力争经过二十年的努力,使广东及其他有条件的地方成为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江泽民文选》第 1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第 230页。)。党的十五大在“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即将实现之际,对实现第三步目标作出进一步规划,提出了“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即 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 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 21世纪中叶建国 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大会进一步提出了东部地区“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参见《江泽民文选》第 2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第 25页。) 党十六大提出,要在 21世纪头 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 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阶段性核心目标和重要步骤。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胡锦涛文选》第 2卷,人民出版社 2016年版,第 620页。),这是现代化内涵和发展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提升。这些战略安排,有力地推动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党的十八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 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一百年”从此成为我们党确立发展战略的时间坐标。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进一步战略安排。2017年,党的十九大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对新时代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顶层设计,提出分两步走到 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 2020年到 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 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 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 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战略安排,把原定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提前了 15年,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更高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提升了实现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和标准,明确提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标准为:“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等;明确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标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3卷,外文出版社 2020年版,第22、23页。)这个战略安排,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历史逻辑高度契合,既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又符合实践发展的新要求,既充分考虑了我国发展成就超出预期和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实事求是地对发展目标作了展望和要求,又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内涵。在党的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 70多年来,我们党充分发挥我国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机遇优势,一张蓝图绘到底、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了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到新时代“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开辟出了一条目标清晰、扎实稳进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从大幅落后于时代到大踏步赶上时代的新跨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一方面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充分彰显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显著优势,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和制度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力地证明了“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年版,第 7页。),打破了发展中国家对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迷信和依赖,大大拓展了各个国家根据本国实际探索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的空间和可能,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国家立足自身实际奋力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与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愤图强、不懈奋斗的共同追求、共同梦想紧密相联,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紧密相联,表达的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帜,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小康梦”和“中国梦”紧密关联,没有全面小康的实现,民族复兴就无从谈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和关键一步。只有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才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更加牢固的发展基础。习近平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所具有的里程碑意义。2014年 6月 5日,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年版,第 4页。)2015年 7月 9日,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七次会晤时的讲话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现阶段战略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键一步。”2016年 7月 1日,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就是到 20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年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进而到本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卷,第 37页。)2020年 1月 23日,他在春节团拜会上充满信心地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憧憬将变为现实。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人民日报》2020年 1月 24日。)

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里程碑意义,必须联系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理解。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充满渴望。中华民族是拥有 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伟大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但近代以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 2页。)为了实现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 3页。)。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 3页。)中华民族终于迎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曙光。“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 3页。)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懈努力和持续奋斗。在扎实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最终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关系,既胸怀远大理想,义无反顾担当起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又脚踏实地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发展实际确定阶段性目标任务并为之不懈努力,最终创造了“四个伟大成就”,使中华民族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 22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人民统筹“两个大局”,统揽“四个伟大”,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2017年,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形成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强音。(参见《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9年版,第 738页。)2020年 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全面总结、高度评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要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今年 7月 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已经开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求是》2019年第 12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中华文明重新焕发生机并不断进步的过程。“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 7期。)“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这一百年来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人类文明发展史册!”(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 7-8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求是》2019年第 12期。),“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 14页。)。中华民族拥有在 5000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灿烂文明,中国共产党拥有百年奋斗实践和 70多年执政兴国经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两个相结合”,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继续推进“五大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完善已经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中华文明以至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没有现成的答案可循。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习近平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就要顽强拼搏、不懈奋斗。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 17页。)“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 738页。)过去 100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张爱茹,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